科室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科室导航首页 » 医学影像放射科 » 科室动态

精湛的影像技术 临床一线的“侦察兵”

信息来源: 时间:2018-08-07

提起放射科的医生人们会亲切地他们为临床一线的“侦察兵”他们比的是眼力和实力,凭借一双慧眼,从黑白的天地透视五脏六腑,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。现如今,随着各种辅助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发展,各科室医生越来越看重放射检查手段。临床各科许多疾病,都必须通过放射科高端设备的检查,以达到辅助诊断和明确诊断的目的。放射科医生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,如何精准、快速的对诊疗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,便成了放射科医生们的职责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区中医院放射科,了解这些“幕后英雄”,看他们如何利用高端核磁技术 “照”出 端倪、“读”出 “元凶”。

 

用技术树立品牌

刚踏进区中医院放射科,记者就看到了该科室的高端仪器——核磁共振。目前,在江津范围内,该院引进的GE1.5T 16通道超导磁共振(Optima 360Advanced)是颇为先进的核磁仪器。该仪器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,对人体颅脑、关节、肝、胆、脾、肾、胰、肾上腺、子宫、卵巢、前列腺等器官有很好的诊断功能。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相比,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参数多、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清晰等优点,可帮助医生“看见”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,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、肿瘤、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筛查的利器。

先进的放射仪器在发现病灶上具有一定优势。记者了解到,区中医院GE超导磁共振平扫,可以多序列、多方位对全身多部位进行检查,其中头颅弥散加权成像(DWI),脑梗死发病30分钟即可发现病灶。PET DWIBS技术,10分钟筛查肿瘤,精准、安全、无创伤,适用于高层次体检及全身各部位的肿瘤检查。

放射仪器还是精准筛查“利器”。磁共振对头颈部可以无需注射造影剂就能显影清晰,能够早期筛查血管畸形、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,以便临床能够早期治疗,大大降低脑出血及脑梗塞的风险。磁共振对于肝脏、肾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准确的判断,一般无需增强就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和胆管情况,对了解肿瘤与肝内血管、胆管的关系有很大帮助。

磁共振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、最安全的绿色检查设备。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,无创、无痛、无电离辐射,能够更早发现病灶,这将会提早发现病变,从而早发现,早治疗,提高生存率。既方便可靠,又可大大节省多种检查的医疗费用,有着良好的诊疗效果。

过硬的技术、熟练的操作、严谨的态度,使中医院放射科在赢得百姓好口碑的同时,也得到行业内的一致认可。不仅拥有尖端的设备,如:GE1.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一套、高端悬吊DSA机一台、高端螺旋 CT两台、高端DR两台,更赢得不可复制的优势。

用实力赢得信任

近年来,区中医院放射科不仅引进了高端的仪器设备,更是在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上狠下功夫。“一切为了病人,服务于病人,一切为了临床,服务于临床”是这个团队的一贯精神。

在一张张黑白胶片和一帧帧无声图像的世界里,“一台仪器、一双妙手、一份初心、一生所求”是放射科医生们的一贯宗旨。他们在这里练就了一双又一双“火眼金睛”。

70岁高龄的姚世权(化名)至今还记得与放射科彭医生的初次相遇。

2017年的一天,姚爷因感到小便排出困难,左侧肢体麻木、乏力加重到某乡镇医院检查,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、脑出血可疑,经CT检查后诊断为疑似脑癌。随后,姚爷便开始了漫长的检查治疗。

今年3月,姚大爷因“脑癌”到区中医院放射科检查,恰好遇到检查医生彭超群。在详细的询问病情后,彭医生为姚爷爷做了核磁共振,在规范的核磁扫描技术基础上,经过仔细的阅片后,彭医生肯定地告诉姚爷:“您得的不是癌症,而是颅内多发的海绵状血管瘤,这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团,不要太担心。”

这个结果让姚大爷喜出望外,早已觉得被“宣判死刑”的他,放下了思想包袱,不用再在确诊“癌症“的道路上奔波,也省去了大笔的医疗费用。

时至今日,姚爷仍将中医院放射科当作可以信赖的自家人,周围亲戚朋友有啥疑难杂症需要拍片确诊,他总是第一个推荐“去中医院看看”。

这只是区中医院放射科确诊的一个案例近年来,区中医院放射科精确检查,为无数病人找出了病后“真凶”。

用奉献坚守使命

在大家的眼里,放射科医生工作似乎很轻松,因为他们不用像临床医生那样去直接接触病人甚至有的人认为,放射科医生就是给病人摆个体位,按下按钮,点点鼠标,再看着屏幕打打报告而已

很多患者和家属以为接诊他们的内外科医生进行诊断才是“大事”,其他医生所做的都是“小事”。他们对为自己疾病做出正确诊断的放射科医一无所知。

每天早上7点30分,放射科全体医务人员就早早地集中在办公室,准备每日的疑难读片。他们每天的上班时间是确定的,但下班时间却永远都是待定的。

“别看科室将近30人,还是忙不过来。每天拍CT的有七八十人,拍普通平片的有一两百人,有时做核磁共振的病人预约到晚上9点,这还不包括急诊病人。”放射科医生周瑜感慨地告诉记者。只要病人需要,我们一直都在。当我们从大量的影像中,捕捉到疾病的信息,让患者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,亦或经过我们的双眼,排除了患者患病的可能,去掉了患者的思想包袱,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。

傍晚时分,放射科的医护人员仍然在认真比对着病人的病例,谨慎地做出判断。读片室里,气氛严肃,诊断影像的医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在电脑前,对着一排排黑白影像,凝视、思考,凝视、思考……而后用键盘输入一连串的字符,神情姿态如出一辙。

“好多患者以为只要机器一扫,毛病就知道了,事实并非如此。”周瑜介绍,每个片子的结论都要结合患者病史、症状等,再反复比对、研究才行。我们如果轻易下一个结论,有可能会改变病人一生,压力还是很大的。

放射科虽然是临床辅助科室,但却能“读”出病后“真凶”,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。普通人眼里的乱码、骨架、黑白照,在他们眼里就是生动的病理。由于影像专业的特殊性,科室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射线的辐射,或多或少患有辐射病,如白细胞低、经常感冒,不分春夏秋冬手指皲裂,还增加罹患肿瘤的风险等等他们却已经习以为常,仍旧用一颗真心坚守工作一线,辛勤值守,默默付出,在影像的舞台上,舞出人生最精彩的华章。